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躁动。
其中某大型电商平台旗下的消费信贷业务,曾长期涉足校园市场,试图通过隐性推广切入大学生群体。得知星城将以“风险集中指标”与“用户行为预警模型”作为核心准入机制后,立即派出高管团队私下拜访李志远。
在市政府二楼会议室,李志远会见了这家平台的代表,对方态度委婉:
“李市长,我们非常理解治理需求。但是否能在试点初期,对合作意向明确的企业先行建立一个绿色通道?我们承诺配合数据上报……”
李志远淡淡一笑:“你们现在说配合,是不是因为害怕了这份名单制度?”
对方一愣。
李志远继续:“恐怕不是愿意配合,而是不愿被屏蔽。你们做金融的都知道,风险不是压制出来的,是筛选出来的。现在,是我们星城筛选你们。”
“你们要参与这套机制,很好。但别想着‘游说’——你们面对的不是政策,而是舆论的眼睛。”
——他态度坚定,没有丝毫回旋空间。
与此同时,凡星传媒则启动了“清朗校园贷”系列主题宣传战役:
? 联合微博、知乎推出“告别债中年”专题;
? 在短视频平台联合高校自媒体发起#大学不是贷款培训班#话题挑战;
? 推出三部校园纪录片《借来的大学生活》《隐形的债网》《谁在教我借钱》,由芒果文创负责制作。
舆论和制度,开始交织成高压态势。
?
不过,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拍手叫好。
在一次潇湘省内部教育工作会议上,副省长唐志衡私下向省委书记赵建国表达疑虑:
“书记,我担心这种强势模式在省内推广时,会不会引起一些高校的抵触?特别是私立高校,他们的生源很多依赖消费贷。”
赵建国笑着摇头:“李一凡干事,从来不看一时阻力。他不是要征求大家同意,他是逼着问题浮出水面。”
“况且,校园不是交易市场,生源不是产品——这话你我都明白。”
唐志衡默然。
?
随着全国媒体报道跟进,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关注“星城模式”。
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甚至在公开采访中表示:
“星城市关于校园贷的制度性尝试,是一次值得鼓励的探索。我们将进一步收集试点数据,考虑未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制度参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