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不利于年底决算工作。”
—
一时间,三市部分中层干部在私下形成了微妙的共识——
改革虽好,但“稳妥”更重要。
—
李一凡并未被这些波澜所困。
此时的他,正坐在星城市市委书记办公室内,翻阅来自省委改革督导办每日反馈的《制度推进情况日报》。
秘书陈晓峰将一份加急件递上:“李书记,许部长来电,说赵书记建议您亲自走访三市,强化基层思想引导,尤其是岳阳那边,反响不小。”
李一凡放下文件,点头:“安排一下,后天下午出发,第一站岳阳。”
他心中清楚,这场“制度东风”的威力,终究要靠行动落地。
—
11月7日,岳阳市。
市政府礼堂人头攒动。会议名义是“组织制度改革干部动员会”,实则是一场政治信号传递会。
李一凡登台发言。
“我知道,在座各位有些疑虑,也有些担心。制度改革,不只是改流程,更是改思维。”
“很多人认为制度是冷冰冰的东西,是数字和表格。但我要告诉大家,它是公平的最大保障。”
“没有制度,靠的是人脉、背景、关系;有了制度,靠的是数据、能力和群众口碑。”
他语气一转,目光凌厉:
“有人担心自己干了十年,不如人家干了一年?这恰恰说明,你过去十年可能干得并不好。”
“当然,这种话过去没人敢说,现在我来说。”
会场内一片静默,有人低头,有人若有所思。
“我们要建立的,是一整套公平、透明、能激发干劲的体制。不是搞运动,也不是换班子,而是让所有人看到希望。”
“谁努力,谁有机会。”
“谁不努力,那也得接受现实。”
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许多坐在后排的年轻科员,面露激动,而前排的部分中层则明显表情凝重。
—
会后,李一凡没有离开,而是接连拜访岳阳市市委、市政府、市纪委三个系统,分别与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逐一座谈。
晚十点,他在岳阳宾馆召开内部闭门会议,亲自审定本地改革试点时间表与人员调整方案。
他的态度很明确——改革,不给“观望者”留下退路。
—
这一夜,岳阳政坛风声鹤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