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二;其北支西北行,于临清闸与南来之卫河合流北上,即为北运河;其南支过鳌头矶掉头而南,于板闸处与卫河交汇;三条水道把土城切割为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东西南北中五块地方。
内城在东北角,城周有十七八里,略呈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一门,内城城墙外的西面和东南沿着水岸都是粮仓,最大的粮仓在内城西北,占地是内城的近三成,内城中有州府各衙署、驻防兵营、漕兵营、学宫等所在,市集贸易这些都迁到外城去了,只留了四个菜市和十余家粮铺。
从这外城南边头闸起,北至塔湾,绵亘数十里,城西门、南门外运河、卫河沿岸的都是市肆栉比、人烟繁聚之处,漕船往来南北,商贾云集,各处都有桥跨河而立,往来便捷,外城河道上设有诸闸在其中,开水门以通舟楫,船只进出往来,有市易司官衙征敛船税。
鳌头矶是临清城中最为繁华之处,以前只是块烂泥地,是后面修筑堤坝而成;当初运河河床淤垫浅阻,漕运滞涩,遂开凿南支新河,开通之际运河水流湍急,常常导致分水之地的堤岸崩塌,为绝水患,水工于此地筑坝设矶分水缓流,堤坝是用大型条石砌筑而成,以铁锔相牵,横亘数丈,从此矶固河靖,舟楫无恙;堤坝雄峙岸边,高埠宛若鳌头,四闸分建而广济桥尾其后,形似一只巨鳌盘踞在运河、卫河交汇处,于是称为鳌头矶。
临清地产小麦却不足以供给百姓所需,还需要商贩从各地贩运过来,盖因临清漕运繁盛,五方走集、四民杂处,数十万人的大城,当地之人其实不足三成,有七成多都是各地商贾和百业从者,而且这商贾买卖繁盛,胜过锄禾种地,本地人都做买卖去了,愿意种地真不多了;这酒肆的店家是临清本地人,家中的十余亩田地一直都是租与人去栽种;还有就是这吃食,店家也说是九州各地口味都有。
卢林边吃边问了大半个时辰,算是对临清更多了一些了解,临清派并不在临清城,是在外城西南七八里外的龙潭,时间尚早,也已经到了临清城,听了店家说了这么多,卢林是打算去亲自见识一下更好,然后再去临清派;会钞之时给了店家七八钱碎银子,多的算是答谢店家告知他这些临清之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人骑马往北前行了一段路,越走越是人多拥挤了,于是牵马步行,河道沿岸甲第连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漕运之船,南来北往的财货和往来商旅、官宦、士子、驻军、役夫络绎不绝,布店、绸缎店、杂货店、当铺、瓷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