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起她记录下来的内容:“我们艺术馆还打算结合汉服文化做些文章,比如设立一个‘汉服体验日’,让游客穿上汉服在艺术馆内打卡拍照,既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
她的话音刚落,书房里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紧接着,众人纷纷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说到汉服,我觉得我们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汉服体验日’。”苏晴兴奋地说,“让游客穿上汉服在艺术馆内打卡拍照,既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
“汉服体验日也可以配合摄影比赛。”自媒体博主小雨补充道,“参与者可以穿着汉服在艺术馆的不同展区拍摄照片,上传社交平台并带话题,点赞数高的还能获得奖品,这样既有互动又有宣传。”
“对,还可以设置摄影区,搭配古典背景和灯光,拍出来的照片既有仪式感又有美感。”赵语嫣紧接着说道。
“还可以推出定制化服务,比如提供妆造、拍摄、后期修图一条龙服务,作为收费项目。”王晨曦补充道。
“嗯,这个模式听起来很有可行性。”陈飞扬点头表示认可,“如果我们能在开业初期就形成一套完整的体验流程,那么后续的商业模式也会更加清晰。”
“除了线下活动,我们也可以考虑线上课程。”秦雨桐提出了另一个思路,“比如开设汉服礼仪课、古琴教学、书法临摹等课程,吸引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付费学习。”
“没错,而且这些内容都可以做成系列节目,在各大平台连载。”叶辰补充道,“这样不仅能带来持续性的流量,还能塑造艺术馆的品牌形象。”
“关于经营模式,我认为除了平常表演节目的门票收入,还可以开发文创产品。”赵若雪插话道,“比如以馆内的艺术作品为灵感设计周边,像明信片、笔记本、香囊等,作为纪念品出售。”
“甚至可以开设短期课程。”林婉清点头赞同,“比如古琴课、国画班、汉服礼仪教学,收费合理,既能普及传统文化,也能带来稳定收入。”
“我觉得还可以引入会员制度。”韩语嫣思索片刻后说道,“比如年卡、季卡,持卡人可以享受优先观展、专属讲解、参加内部沙龙等权益,增强客户粘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而有序。陈梦瑶一边记录,一边适时引导话题,确保每个建议都能被充分讨论。她不时点头微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一一用笔在笔记本记下了这些建议。
窗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