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在回住处去的路上大家一分析,觉得蒋委员长的许偌靠不住。他们想到《中央日报》馆近期对学生请愿行为作了弯曲报道,就又一起到《中央日报》馆,不光指责他们,还要求他们必须把蒋委员长对上万学生所做的偌言如实刊登出来。
\n
《中央日报》本身就是当局的传声筒,哪敢答应学生们的这些正当要求啊!
\n
他们找了一个借口说,学生们干预舆论和出版自由。学生们一听,原来蒋委员长的许偌原来是糊弄人的,气愤异常,于是和报馆人员和守卫报馆的宪兵发生了冲突。
\n
当局采取了武力压制,在混乱中,一位来自上海学校的四川籍学生掉进了南京的秦淮河里淹死了。
\n
(十一)
\n
再说蒋委员长被逼与学生见了面,被学生牵着鼻子发表了有违“攘外必先安内”国策讲话,觉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正对手下大发脾气。忽然接报出了人命案,当局觉得使用武力,压制学生,解散请愿的机会到了。
\n
(十二)
\n
十五日凌晨,当局按照蒋委员长的决定,指令正规部队、警察和宪兵等部门派出大批人员,以学生纠集起来打进中央报馆,干涉出版自由,捣毁了编辑、印刷各部门,抢走机要文件,影响首都治安为名,已派员查明肇事主犯,依法查办为借口,把所有住在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处的所有学生,押解到下关,搭乘交通部门早已准备好的专用列车、专用轮船,离开南京。
\n
军、警、宪三方人员如临大敌,他们直接闯入学生的寝室,把熟睡中的学生们集中起来,全部押送到下关。
\n
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赤手空拳当然无法和军、警、宪抗衡,他们全部被押送出境了。当局感到松了一口气。但抗日救亡的烈焰有谁能压制得住?到南京去请愿的学生当时有的只有十四五岁,但当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了,他们还会相信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意愿有多强嘛?于是知识青年大批投奔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