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好”这一议题展开讨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宪宗是有所考虑的,因为他祖父德宗就是一副事事亲为的作派!
杜黄裳道:“帝王既要承续宗庙社稷,又需安抚天下黎庶,日夜忧心操劳于政务,原本是无暇安逸。然而满朝文武各有职责,国家政务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如果帝王能审慎遴选天下英才,将他们放到合适岗位,有功行赏有罪惩处,选拔任用公平公正,又有谁会不尽心本职,朝廷的大小事务又何愁不能做好!”
“聪明的君王把主要精力放到选用贤良上,这是虞舜能无为而治的主因。至于刑狱、采买这类繁琐事务,自有职能部门处理,无须君王劳心费神。”
“从前秦始皇亲自称量奏疏重量,魏明帝在尚书省检查公文往来,隋文帝勤于政务护卫只能站着就餐,这三位帝王都以勤奋着称,对当时政务却未产生多大益处,反倒招来后世取笑,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领悟身为君王的大道。”
“君王最怕不能推诚以待,臣下最怕无法竭尽忠诚。如果君王猜忌臣下,臣下欺瞒君王,这样还想奢求天下大治,岂不太难!”
宪宗听得格外认真,连连点头称是,这番话对他今后的施政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配好了宰相队伍,宪宗开始面向社会选拔人才。
贞元元年(806年)四月,他亲自组织殿试,考核由各部门举荐上来的贤良。
校书郎元稹、白居易,监察御史独孤郁,前进士萧俛、沈传师名列前茅。
宪宗当即任命元稹为左拾遗、白居易为周至尉兼集贤校理、萧俛为右拾遗、沈传师为校书郎。
左、右拾遗均为谏官,至于集贤校理、校书郎,可理解为后备翰林,官职不高却可直言朝政。
这些人里,除去沈传师年过四十,其他都是三十左右的青年才俊。后来,元稹、萧俛均官至宰相,而白居易、独孤郁、沈传师也都各有成就!
元稹为人最为精明,也最具政治头脑。拾遗命令一下,他立刻上疏:“当年太宗让王珪、魏徵担任谏官,时刻陪伴左右。但凡有三品以上官员奏报国事,都会安排一名谏官跟随,以便随时纠正过失,天下因此得以大治!”
“反观如今,谏官既无法得到单独召见,也没有参预朝政的机会,每天只是与普通官员一样,列队朝见而已。愿陛下能经常在延英殿面见谏官,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仅仅将他们放到谏官位置上,却又疏远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