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了资本与贸易的自由流动。美元作为本位货币解决了黄金的不足,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最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这主要是IMF起到的作用)。
但是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美国在该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第一是要保证美元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第二还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其实两者是存在矛盾的。1960年,耶鲁大学一位比利时经济学家特里芬,出版了《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致命的缺陷。美元作为国际清偿货币,各国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必然会大量进行美元储备,那美国的国际收支自然处于逆差,否则,将导致美元国际供应不足。
而美元同时又是一个国家货币,要保持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必须保持国际收支的顺差,以保障美元对黄金的稳定币值。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存在着支付能力不足或是信心危机的两难选择。这就是着名的“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度在历史上维持了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失去了战争中巨额订单刺激的美国经济开始下滑,朝鲜战争的爆发又直接增加了巨额的军费支出,到1958年美国已经经历战后两次经济危机。在整个1950年代国际收支都是巨额逆差,1950---1960年平均下来逆差额20亿美元[3]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元陷入了信誉危机,冷战开始,美国为争求世界霸主的地位利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使得各国抛售美元成为风潮。试想当家的货币已经丧失了该有的功能,这个政策又怎样能在一次次的冲击下屹立不倒?美国为了维持黄金价格和美元的地位,采取了一些例如“互惠借款协定”等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无济于事。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陷入越南战争,连年庞大的军事开支和财政赤字使国内通胀率继续上升,再加上二次经济衰退,美元的信誉急剧下降。伦敦市场掀起了一场抢购黄金,抛售美元的风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货币制度出现了调整,1969年,基金组织对《基金协定》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创设了“特别提款权”(SDR)[4] 但是特别提款权实际上仅是一种虚拟的国际清偿能力,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不能成为最后的支付手段。1971年美国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官方平价兑换的终止。这也在事实上等同于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