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举国震动。
单于、左贤王、右贤王全部出动,纠集8万骑兵围杀李陵,李陵部众顽强至极,杀敌备至,打退一次侵攻,重创了匈奴主力,甚至一度让单于丧失了继续和李陵作战的勇气。
然而李陵孤军奋死,道穷且饥,前后抗衡匈奴十余万部队,申请援军却迟迟未果。坐拥大军的主帅李广利始终未能给予援救,兵力差距悬殊,加之李陵部队中有一个叛徒叫管敢,泄露了军机,最终,匈奴把李陵给活捉了。】
“嘶……五千对三万?这都能赢?”
“这李家是不倒霉了,居然出了个军神。”
李广看到李陵的战绩,有些欣慰,他的孙儿能做到这种程度,骁勇善战即便是被俘虏了也不会投降的。
“就五千人,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甚至重创主力,这是真军神啊。”
“这样的人,被俘虏就立刻投降了吗?”
“我看不像,会不会是严刑拷打受不住了才投降的。”
“哼,苏武被折磨那么久也没想着投降啊,怎么一到他这里上了几次刑就倒戈了?”
“我感觉有点理解他了,都这个样子了却始终没等到援军,确实挺寒心的。”
“要是没有叛徒泄露军机,李陵还不一定会被活捉吧。”
“我觉得李陵挺厉害的,就五千人撑到了这么久,就是队友不行一直没帮忙。”
“你们又给他说上话了?李陵就是一个懦夫,叛徒,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然后李陵就投降了啊,对此,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是最主流的,认为李陵是李家的败类,不折不扣的汉奸、叛徒、懦夫,应该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二种观点认为李陵其情可悯,投降出于求生本能,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保全三军将士的权宜之计,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气节。郭沫若就表示,汉武帝的极端政策与战后清算,使李陵陷入绝境,最终被迫投降,是制度性的悲剧。
第三种观点是我支持的,我们认为李陵起初只是诈降,打入匈奴内部,做无间道或效高渐离之故事,可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杀光李陵家眷,使李陵彻底心灰意冷,索性“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三种观点,还真是说的头头是道。”
“我觉得第二个比较可信吧,他是一个将军,要保证将士们的安全啊,虽然被俘虏了有活着的机会不也挺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