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次情况稍稍不同,索尼哥伦比亚也意识到安森的号召力,他们需要在安森和彼得-帕克之间建立桥梁,希望安森的票房影响力能够迭加在“蜘蛛侠2”身上,助力电影创造佳绩。
\n
于是,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安森的脸孔,宣传力度史无前例,索尼哥伦比亚在宣传推广方面砸下重金——
\n
显然,两位首席执行官的幕后博弈依旧扮演重要角色,艾米-帕斯卡尔和迈克尔-林顿的目标是一致的:
\n
“蜘蛛侠2”的成功。
\n
然而,在相同的目标下,两个人有着各自的算盘。
\n
同样的成功,却可能制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盈利三千万美元是一种成功、盈利一亿美元也是一种成功;北美三亿美元票房是一种成功、刷新北美影史票房记录则是另一种成功,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n
毕竟,“蜘蛛侠”珠玉在前,地位、期许、姿态全部都不一样。
\n
一旦“蜘蛛侠2”的票房成绩低于预期,甚至不需要失败,“不够成功”就是一种失败,届时,高层的权力斗争就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n
占尽优势的迈克尔依旧还有调整空间,退无可退的艾米却必须放手一搏,这就注定了他们状况的不同。
\n
此前,迈克尔-林顿曾经甩开包袱涉水冒险,试图把安森替换掉,结果宣告失败,灰头土脸的失败;这次,迈克尔则切换一种策略:
\n
表面,迈克尔伸出橄榄枝,全方位配合艾米的宣传策略,甚至更进一步,把安森推向风口浪尖之上,当作电影的公关脸孔、当作“蜘蛛侠”系列的宣传脸孔,带着些许讨好和谄媚的姿态,弥补自己的过错。
\n
内里,这确实一种捧杀策略,严严实实地把安森和电影票房捆绑在一起,层层迭迭的票房压力全部朝着安森汹涌而下,这意味着迈克尔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