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的刘氏,却再无人在朝为官。
刘思龙战死后,刘氏嫡系再无男丁。
刘国丈并无官职在身,顶着一个皇帝的岳父与华国公的名头,也就享享清福而已,俨然与世无争。
如果他们要的只是这样,那根本就没必要对李仕泯下手。
延伸来讲,刘氏的杀人动机就显得很薄弱。
试问一个为了夺权,独霸朝堂的权臣,在成功除去异己之后,又岂会甘愿下野?
赵无殇的嫌隙,也是同理。
赵无殇若是主谋,也同样不会轻易交出大权,自愿去做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大宗令。
要知道的一点是,当年的赵无殇可是与李仕泯齐名的大将,李仕泯要不是献出京都,其功劳都无法与赵无殇相提并论。
这样的人若有了异心,根本就不会甘心隐退!
赵彻怀疑过他们,所以夺去他们权势,以观其反应。
但结果却是,此二人居然没有表现出丝毫异议。
那原则上,又怎能主观认定他们是主谋?
李宣听后,却沉思起来。
赵彻的判断依据,虽不无道理。
但换个角度说,却也不是完全站得住脚。
其一,自刘国丈和赵无殇下野后,西楚朝野便再无动乱,仿佛瞬间变得风平浪静。
可主谋费尽心思,不惜僭越,对虎威军先斩后奏,难道就只是为了杀人这么简单?
难道不是除去异己之后,取赵彻而代之?
如果这二人都是主谋,只是为了打消赵彻的疑虑而隐忍呢?
犹未可知!
其二,两家表面上虽再无权势,可暗地里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宜妃深得赵彻宠爱,除了皇后之外,便是后宫的第二位话事人,对皇帝的决策是有些影响在的。
刘国丈虽不在上朝,但借着其子刘思龙战死的功勋,他在京都颇有名望,一呼百应,俨然是守旧派的魁首,与叶家关系密切。
软实力,并不比柳家弱多少。
赵无殇虽只是个大宗令,原则上不理朝政。但赵彻私底下对他却有倚重,数次招他入内阁议事。
最关键的一点是,自叶家被查抄后,赵无殇隐晦地夺得了许多大权。
例如,主理叶苏两家一案,让他有了暂管三司府兵的权力。
霍纲被软禁,他又暂代皇城军主将一职。
单说这两点,赵无殇如今就有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