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者**(医生、经理):虽凭技能获取较高收入,但仍出卖劳动力,且不占有剩余价值。
因此马克思断言:中产阶级**不是独立阶级**,而是夹缝中的过渡群体,终将被两极分化吞噬。
2. **“中产”实为无产阶级化的缓冲带**
二战后所谓“中产社会”的繁荣,本质是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策略:
- **福利国家政策**:暂时让渡部分剩余价值换取社会稳定;
- **产业扩张期**:技术革命创造高薪岗位,形成“白领无产阶级”。
一旦增长停滞(如1970年代石油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中产便首当其冲滑落:收入停滞、资产缩水、债务压顶。
### **三、中产阶级的脆弱性:系统危机中的“解体陷阱”**
所谓“中产陷阱”,实则是该群体在资本主义周期中的结构性困境:
| **脆弱性来源** | **表现** | **案例** |
|----------------|----------|----------|
| **收入依附性** | 依赖薪资,易受裁员、产业变迁冲击 | 日本半导体业衰落导致工程师阶层没落 |
| **资产泡沫化** | 房产/股票为主资产,价格波动直接侵蚀财富 |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消灭20%中产财富 |
| **高杠杆消费** | 为维持“中产生活方式”透支未来 | 上海家庭年入80万仍陷房贷、私立教育等支出困境 |
| **政策依赖性** | 税收、福利、教育政策倾斜决定生存空间 | 欧美放松金融监管导致财富向上集中 |
一旦经济进入低增长周期(如日本“失去的30年”),中产便滑向“M型社会”:顶层财富膨胀,底层规模扩大,而中间层塌陷。这种脆弱性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缺乏生产资料控制权的中产,本质上仍是无产者**。
### **四、中产阶级消亡的当代图景与意识形态幻象**
1. **全球化下的阶级重构**
- **发达国家**:产业外移、金融化导致中产萎缩,美国中产收入退回1996年水平,德国中产比例2000–2007年从62%降至54%;
- **新兴国家**:短暂出现“中产崛起”(如印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