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获取食物,即通过挖老鼠洞。人们利用这些智慧的老鼠洞,获取了存储的粮食,帮助他们在艰难的时刻度过饥荒。这种方式虽然不常见,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成为了一项传统的活动。
最有意思的是,它们存储的粮食,几个月都不会坏!
相较之下,人类食用的口粮若未经晾晒,便极易发芽,而发芽后的食物往往产生毒素,营养价值亦随之降低。然而,田鼠却无需将精心储存的粮食取出晾晒。
这都归功于它们的居住环境。田鼠体型肥大,同样属于穴居动物,它们的洞穴网络错综复杂,数量众多。有言道“狡兔三窟”,但田鼠的洞穴数量可高达3至10个。这种洞穴数量的差异,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田鼠的生活习性颇似人类,它们在洞穴中精心划分了不同的空间,如卧室、厨房和客厅等,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样,田鼠也会为每个洞穴精心规划,确保粮食得以妥善存放,并为自己打造舒适的休息环境。田鼠能够长期保存粮食,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条件。首先是温度控制。粮食内部含有水分,若长时间集中堆放而不经晾晒,内部温度会逐渐升高,进而导致发芽。然而,田鼠通常在秋末冬初时囤积粮食,此时洞穴内的温度较低,无法使粮食发芽。其次,田鼠对粮食的挑选非常严格。它们的粮食来源广泛,包括从农民晾晒的粮食中偷取的以及田野中人们收成时遗失的。这些粮食在被田鼠取食前,已经过自然晾干,因此不易发芽。田鼠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粮食而不使其发芽或发霉,既得益于它们精心规划的洞穴和严格挑选的粮食,也与适宜的存储环境和严格的晾晒过程密不可分。田鼠对粮食的储存方式独具匠心,它们并不会像人类那样集中堆积,而是将粮食有序地分类存放在不同的洞穴之中。这些洞穴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布局设计有效地避免了粮食因堆积而产生的热量和水分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发芽的可能性。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冬季温度较低,那到了春夏时节,粮食不还是会发芽吗?这其实涉及到了田鼠的生存策略。田鼠在春季活动频繁,但此时它们去年冬天囤积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由于春季是粮食播种的季节,外界的食物供应相对较少,因此它们找到的食物仅能满足基本需求,难以有多余的粮食储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夏季,田鼠会迎来繁殖交配的季节,它们会忙碌于寻找食物以维持生命的延续。直到秋季丰收时节,田鼠才会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