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情感是弱者的工具,能最大程度引发共鸣,让弱者们彼此紧密联系形成巨大的舆论能量。
3、轻者为重,也就是舆论的轻规则。
舆论世界是避重就轻的传播世界。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东西,舆论世界里未必重要,反之亦然。通俗地说就是轻量的东西最好传播。
4、次者为主,这是舆论的次理论。
舆论的次理论告诉我们,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为什么主流舆论最不活跃,最不容易传播呢?这要从根源说起。什么是主流舆论?主流舆论就是精英群体认可、权利组织支持、大多数人接受的舆论形态。这样的主流舆论往往是常识、共识,或者没什么争议性的“高大全”的形象。常识没有必要天天说,共识和“高大全”意味着没有突出的东西引发关注,没有关注就没有办法引起舆论发酵了。
反观为什么次主流舆论最活跃?因为次主流舆论是最接近主流舆论的形态。它与精英群体、权利组织比较亲近,与社会大众的共识区域也有重叠的地方。但是它又不像主流舆论那样已经是完成时了,反而有不少可以争辩的地方,因此次主流舆论要比主流舆论好传播得多。
舆论是怎么被操纵的?深陷舆论战时有什么脱困秘籍?
舆论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想操纵或改变舆论,需要把握时机。首先,舆论的第一战是争夺命名权。这是在舆论萌芽初期的”第一时间窗口“就要做的事。事件的命名之所以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传播,是因为它划定了关注的范围和关注的重点。除了第一时间的命名权争夺,舆论还有“第一反应时间”这个窗口期。舆论要不要第一时间反应?要。但是仅限于“反应”而不是“回应”。如果以上两个方法都不奏效,舆论还是发酵了,那么该如何脱困呢?作者指出,舆论有两个天敌:一是时间,二是另一个舆论。基于此作者给出了4大脱困术:舆论转换法、舆论转移法、舆论稀释法和舆论降解法。舆论的转换法就是把受众的目光吸引到新的舆论上去。但是这取决于新的舆论能有多大。要想压住上一个舆论的风头,往往需要更大的舆论。
第二条脱困方法是舆论的转移。转移和转换不同,转移指的是在同一个舆论话题里,通过转移矛盾的焦点来脱困。
第三条脱困法是舆论稀释法。通俗来说就是法不责众,共同背一口锅,分散注意力。
最后一条应对舆论的方法是舆论降解法——把有害的关注点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