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的枪声,响了一夜。南城的老百姓,也担惊害怕了一夜。
这一夜,他们全都穿好了衣服,女人看住老人和孩子,男人们把家里的“顶门杠子”放到了身边。一家人把眼睛睁的圆圆的,把耳朵竖起来,时刻注意门外的地方。
至于家里的钱财…不好意思,他们没有!能活过一天算一天,哪有什么“余财”啊…
是啊,想想也确实是这样,可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除了紧紧护住各自家的门外,什么都不敢想,什么都不敢问…心里只是期盼着,别出什么大事——最起码的,他们自己家可别沾染上什么麻烦。
………
天色逐渐的亮了,枪声也渐渐的停止了。而那些住在当地的老百姓,无奈的出去“刨食”的时候,这才发现,位于南城和北城交界处,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几个临时检查过往行人的“哨卡”。
而在这些“哨卡”旁边,几个小鬼子士兵,还有几个穿着一身“制服”,以及几个裹着“丝绸小褂“,歪戴着帽子的“江湖中人”正“一丝不苟”的检查过往行人的“良民”证呢。
距离他们旁边不是远的地方,一个只有几张桌子,几个“马扎”的早点摊子,炉火火已经烧的很旺了。这也标志着,府城新的一天的到来。
也可能是因为天色尚早,这个摊子上的吃饭的人,并不是很多。只有几个“赶早”的人,每人“两个窝头,一小碟咸菜”的吃着
早点摊子的老板,正在挨着炉子那边,用心和着“棒子面”,一会儿还要蒸窝头呢,一口锅里,正“咕嘟咕嘟”的熬着野菜粥。
一个身材矮小,两只眼睛透着精明的半大小子,正麻利的收拾碗筷,收取饭钱。时不时的还擦一把已经支起的桌子。
……
这个早餐摊子的老板,是一个年纪约莫三十岁左右的汉子。而负责“迎来送往”的,则是他的大儿子。
他们这一家就住在附近的胡同里。做早点摊子,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主要客人,全都是附近的邻居。
半大小子刚刚送走一波吃窝头,去火车站“扛活”的食客。在麻利的收拾碗筷后,打算去帮助他爹熬粥。从小就跟着家里学做饭的他知道,这野菜粥要是不看好火候,可是会“糊锅”的。
正当他打算转身时,两个身穿长衫,头戴着棉帽子的“买卖人”,从远处走了过来,二人找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其中一个人开了口,
“哎,伙计。你们这都有什么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