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产业,向来是一个市场狭窄、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才能维持下去的领域。
即便像漂亮国这样全球最大的军火出口国,在2020年代每年的武器销售总额也仅在五六百亿美元左右,主要还是依赖本国军队的需求。
历史上,从工业革命到冷战初期,军工技术始终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难度增加,要实现突破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组织能力也随之剧增。
有限的国防预算使得单纯依靠军工行业的规模难以支撑这样的巨额投入。
因此,许多科技创新开始转向民用领域,特别是在航空、半导体及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中表现尤为明显。
以漂亮国为例,当其几乎完全失去了民用造船业之后,即使持续投入巨资,建造军舰的能力依然大幅下降。
这让许宁想起了之前赵志德介绍给他的一个小项目——研发轴流风扇。
这虽是小事一桩,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未来的趋势将是军用与民用技术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将军事生产能力转向竞争激烈的民用市场。
在112厂里,许宁并未停留太久。整个总装车间只有5架飞机停靠,零件生产线也未启动,可供观察的内容实在有限。
回到601所时,正巧遇到杨知书共进晚餐。
“今天去了112厂?”
杨知书看了一眼许宁的工作牌问道。在601所内通常不需要佩戴工作证。
“对,看了看那三架原型机。”
许宁回答道:“就只是看了下原型机?”
杨知书笑着问:“没发现什么别的吗?”
许宁轻描淡写地说:“我去112厂那边看了看,他们正在接收十一号工程的资料和设备。”
这句话刚说完,他突然想起之前何明提过的一件事:
在04号原型机试飞时,特意让两名苏霍伊工程师“偷看”,结果促使俄方做出了巨大让步。这场景怎么这么相似呢?
一瞬间,他恍然大悟——自己被安排了!而且是精心策划的那种。
从涪城回来后不久,他就接到了前往112厂的任务。
到了那里就“恰好”目睹了苏27国产化工作的紧张筹备过程,甚至包括与何明讨论歼11未来改进方向的那些对话——这一切,难道都在杨总的计划之中吗?
果然,杨知书适时开口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