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有点起步,远远谈不上成就。
\n
反观大洋彼岸的中国,忽然间就冒出来制造巨大战列舰的工业实力,忽然就有了卖遍全世界的无数优质工业品。日本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这种奇迹,他们缜密的分析。认为是之前长达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其实已经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n
之所以在1894年前表现出那样的疲弱,关键是大清帝国的上层脑袋发昏,清流读书人们不懂得工业和军事建设的关系,不明白工业化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他们自废武功,把基础很好的工业底子放在那里生锈,又对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先锋多方掣肘。由此才造成了明明有超过日本十倍的国力和人才,却没能迅速强大的恶果。
\n
总起来说,这就是体制问题啊!
\n
而同样的一套东西,到了杨浩这位有着海外背景的领袖人物手里,立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日本情报探索所知,大清国建立的一应工业设施,全都发挥出之前数倍的生产力。
\n
别的不提,就说一个汉阳铁厂吧,张之洞了四五百万两银子,用了五六年时间,磕磕绊绊的炼不出几吨优质钢铁。杨浩派出技术支援(当然也有设备支援)之后短短一年,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最大产能二十万吨的大型钢厂!
\n
二十万吨啊!想想那数字,都让日本人感到无比的羡慕嫉妒恨!如果有那么一座钢厂,大日本帝国自己都能解决造船造极其的钢铁原材料,这得剩下多少银子?
\n
以此类推,中国工业化蒸蒸日上也就有了解释。而确凿无疑的是,之前中国培养的所有工业相关人才,全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才能发挥。原本被胡乱安排的留学生,如今一个个都担纲了重要项目的领头羊职位。最有名的詹天佑,将要执掌数万公里铁路的修建;水平最高的船舶设计师焦海,据说正是当今最先进之巡洋舰的总师。即便是完全没有留学背景的徐建寅,现在也是中国重工业领域的大宗师、先驱人物。
\n
中华地大物博,英才辈出。只要有一位英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