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李白亲自题的字卷都不到十幅,画就更少了只有三幅。毕竟已经一千多年过去了,留下的东西并不多;而且这只是一个小型展会,意在为提高南京文化软实力添上一笔se彩,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观的人群,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那些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原稿都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
\n
展会里大多是相约一起过来的学生,三三两两的凑到一起对着一副作品品头论足;也有独自站在字画下的,或凝望,或点头,或走马观。经济的富足,人们也愈加注重自身和周围人的内在素养,于是也出现了一些中年妇女和腰肥体胖的老男人,指着面前的字画喋喋不休,虽然那架势有些不文雅,声音倒是不大,没有怎么引起周围人的反感。
\n
但显然附庸文雅的人无论是在唐朝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大有存在,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人对着眼前的一副字不断的唉声叹气,“我十分佩服李白,从小就读他的诗,只是有些时候他却太愚钝,就像这首《登金陵凤凰台》,里面本来也写到了‘吴宫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自古以来就没有不灭的王朝,就连世族传承千年都是了不得,他却一脑子全挂在政治上,真是有些愚昧了!”
\n
另一个站在男子旁边的中年男人也是点头应和:“李白一生有理想,想要立不世之功,只是可惜一直被妒忌排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时并不是明智之举。”
\n
前面男子见有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显得有些得意:“有时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不明智,而是找死!而且他不通人情世故,即便是才华五斗,最后还不是一个人死得悲凉。”
\n
另一人也是笑了笑:“这也是文化教育体制的结果,唐朝儒家文化推崇积极入世,只要稍微有点想法的都会想着天下苍生,的确是有点迂腐。”
\n
修真界讲究的不是知识,而是实力,罗宁虽然在唐朝世俗待了二十年,可学的最多的还是凡人的技艺,接受到的文化并不多,此刻听到有人评论起儒家文化倒是有些兴趣,只是听到说李白有些愚昧就不自觉皱下眉头。任谁说自己兄长的不是都不会好过,何况他与李白乃是以异姓结为兄长,彼此视为知己,一起闯荡的几年岁月,积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