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佛经的探讨
首页

第18章 大智度论

。例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种伟大的菩提心成为了其在地狱道等六道中不懈救度众生的精神支撑,也为广大修行者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对佛法概念的深入剖析

1. 佛身观

《大智度论》对佛身有着深刻的阐述。它提出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是佛陀的真实本质,是一种超越了时空、不生不灭的存在,是一切诸法的理体。报身则是佛陀经过累劫修行,因圆满的功德而成就的一种殊胜之身,具有无量的相好庄严,常居净土,为菩萨等圣众说法。应身是佛陀为了度化世间众生,随众生的根机和因缘而示现的身形,如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示现,以人的形象出现,经历出生、成道、说法、涅盘等过程,向众生展示解脱之道。通过对佛身观的深入理解,修行者能够更好地认知佛陀的伟大与神圣,同时也为修行者追求佛果提供了清晰的目标与方向。

2. 法相阐释

对众多佛法概念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以五蕴为例,色蕴涵盖了一切物质现象,包括人的身体以及外在的世界;受蕴是众生的感受,可分为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想蕴是对事物的认知、想象与概念的形成;行蕴包含了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以及心不相应行法,如各种意志、行为倾向等;识蕴则是能认识和了别事物的主体,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通过对这些法相的剖析,修行者能够更系统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明白身心的构成与运作机制,从而在修行中有的放矢,对治烦恼,净化身心。

四、解脱之道的指引

1. 断除烦恼

指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流转受苦,根源在于烦恼。烦恼主要有贪、嗔、痴等三毒,以及慢、疑、恶见等。贪是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贪着;嗔是对不合己意的事物产生愤怒、怨恨等情绪;痴是不明事理,对诸法实相的无知。慢是傲慢自大,自认为高人一等;疑是对佛法真理的怀疑不信;恶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错误的见解。修行者要通过对佛法的深入学习和修行实践,如修禅定、观空性等方法,来洞察烦恼的本质并加以断除。当烦恼逐渐被消除,修行者的心就会趋于平静与自在,离解脱也就更近一步。

2. 证悟涅盘

涅盘是佛教修行的最终归宿,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寂静无为的境界。《大智度论》中阐述了涅盘具有常、乐、我、净的特性。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

相关小说

美综世界的水深火热 灵异 /
美综世界的水深火热
上火的牛肉
445006字04-18
逆袭唐末之枫羽帝国 灵异 /
逆袭唐末之枫羽帝国
枫羽飘摇
3619197字04-18
权门贵嫁 灵异 /
权门贵嫁
秦兮
4862316字04-18
侏罗纪志异 灵异 /
侏罗纪志异
自今
59142字04-18
斗罗:我生物学者,觉醒器武魂? 灵异 /
斗罗:我生物学者,觉醒器武魂?
奔跑的狗子
851413字04-18
在海贼世界的日子 灵异 /
在海贼世界的日子
矅城
292977字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