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续漫长而艰辛的研发过程中,尽管面临着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技术封锁等重重困难,但在这群顶尖人才的齐心协力、百折不挠下,一个个技术难题如顽石般被逐步攻克。例如,在攻克导弹制导系统的抗干扰技术难关时,专家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凭借着有限的仪器设备,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模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信号滤波算法。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调试着电路参数,分析着信号波形,一点点地提升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每一次的实验失败,都是他们向成功靠近的一步,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又如,在解决弹体材料的强度与韧性平衡问题上,材料学专家们在高温的熔炉旁和冰冷的加工车间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他们通过创新的合金配方和独特的热处理工艺,研制出了一种既满足高强度要求又具备良好韧性的新型材料。他们不断地调整合金元素的比例,优化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在一次次的试验和检测中,寻找着材料性能的最佳平衡点。这一新型材料的诞生,为导弹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各项技术难题的相继攻克,红箭 - 73 反坦克导弹的研发工作在 60 年代的艰难环境中,如同一颗顽强生长的幼苗,逐渐从图纸走向了现实,向着成为战场上的克敌利器稳步迈进,为我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下,增添了一份重要的国防力量和战略底气
首批红箭 - 73 反坦克导弹试制成功后,立刻被送往试验场进行综合性能测试。那是一片广袤无垠、风沙弥漫的荒漠,临时搭建的观测台上,陈超和一众科研人员满怀期待又略带紧张地伫立着。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红箭 - 73 导弹如脱缰之野马,喷吐着浓烈的尾焰,向着远处模拟敌方坦克的靶标疾驰而去。刹那间,导弹精准命中,靶标瞬间被火光与浓烟吞噬,巨大的冲击力掀起漫天沙尘。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科研人员们激动地相拥在一起,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终于在此刻收获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测试成功的消息很快传至军队高层,他们对这款导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迅速安排精锐部队前来接收训练。陈超主动请缨,带领研发团队深入部队基层,为战士们详细讲解导弹的操作原理、使用技巧以及日常维护要点。战士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眼中闪烁着对新装备的好奇与渴望。在训练场上,他们反复进行模拟发射练习,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掌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