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晚感叹道:“其实最大的障碍,不一定来自于国外。
最困难的,是当下的经济体制,与自由贸易原则之间的冲突。
这些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楚江南大概能明白谢晚的意思,安抚她说: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咱们尽力做好自己手上的事就行了。
这件事,绝不是靠个人英勇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民族的智慧,团结起来一起完成。”
谢晚想到那些从全国征调来的专家学者,夜以继日的研读各国经济法律法规,共同完成的那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光是“翻译”成GATT能理解的规则语言,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默默点头。
“确实,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与世界接轨,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后面很长一段时间,谢晚都跟工作组的同事们一起,日夜梳理进出口许可证、定价机制、外汇管制等政策,常陷入术语困境。
比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让外方困惑,谈判代表私下解释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才勉强过关。
GATT工作组提出200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可能牵涉到国内的经济体制。
国际司需协调几十个部委填问卷,常常遭遇部门抵触。
例如财政部不愿公开补贴细节,计委、物价局更不愿公开计划和定价细节等等。
甚至有些部委已经告状,认为洋规矩管得太宽,这关不入更好。
谢晚深知,未来的世界就是一个各国分工的巨大地球村,早一天加入WTO,能让我们能更早的抢占世界工厂的份额。
历史已经证明了闭关锁国是不可行的,但开放就意味着将自己的优缺点都暴露在竞争环境中,阵痛期非常难熬。
谢晚在空间里用手机查阅了大量这十五年变革遇到的问题。
她将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写成了一份叫做《未来十五年,机遇和挑战》的报告。
每晚,她都会利用空间,让儿子将她拉到港城,与陈保罗商谈这份报告里的细节。
陈保罗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精算师,又是振华这样的超级跨国集团的CEO,他的眼光独到,能力卓越,帮助谢晚推演复核了那份报告内容。
尤其是针对国企改-革阵痛期的分析和推演部分,两人反复研究,寻找可以降低这种阵痛的方法。
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