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摩挲起的毛边随着动作轻轻颤动,像是在呼应他此刻激动的心跳。“从暗室墙角磷光拼出的室颤波形 —— 就是应急灯熄灭前那几秒,淡绿色光痕在积灰地砖上洇出的扭曲线条,到护士站铁盒里压着的 1943 年 8 月 15 日心电图,边缘还粘着点暗红血渍,干涸成了褐色的痂,再到展台上那本牛皮日记里用红笔圈出的抢救时长,每个时间点都像精密齿轮般严丝合缝地咬合。” 他飞快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上面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密密麻麻记着发现的每个数字,红笔标着时间节点,蓝笔写着对应线索出处,黑笔则画着简易的逻辑链条,“最绝的是 V1 到 V6 导联数值加起来正好是 1947,拆分后 19:47 分,一分不差对上了抢救开始的时间。这种数学逻辑与医学知识的碰撞,简直让我们这些理科生头皮发麻 —— 你说设计师是不是把《诊断学》《解剖学》教材和高等数学公式嚼碎了,再用时光线重新编织的谜题?连暗室里磷光的衰减速度都掐得刚刚好,多等半分钟就看不清波形,少等十秒则拼不全 QRS 波群,这种对时间的精准把控,简直像在玩一场与八十年前同步的心跳游戏。”
沙易正对着手机里拍的穹顶星图放大又缩小,指尖在屏幕上反复点着北斗七星的银线镶嵌处,屏幕光映得他镜片上泛起细碎的光斑。“我刚在天文软件上调出 1943 年 8 月 15 日的星象记录,精确到分钟的那种,那天的北斗七星真的落在右季肋区方位!” 他猛地抬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睫毛上还沾着点从密室带出来的银灰色尘埃,“你们想想,八十多年前的星轨啊!那时候连电子天文望远镜都没有,设计师居然能从泛黄的天文台档案里翻出这些数据。罗马柱顶端的星图模型转动时,铜轨摩擦的‘吱呀’声都和地球自转角度对应,转速快一分则斗柄偏离肝脏投影区半寸,慢一秒则肺动脉纹路的第三级分支就不会展开,这种严谨程度,说是在复刻一场跨越时空的星象仪式都不为过,拿去发表学术论文都绰绰有余!” 他忽然指着手机里的星图细节,“你们看这里,北斗七星的勺柄末端有颗暗星,密室星图上特意用银粉提亮了,而 1943 年那天,这颗星正好进入肝门静脉的投影区,连这种天文学家都未必注意的细节都没放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郑楷摸着下巴,指尖无意识地在掌心画着肝门静脉的走向,指腹因刚才反复按压浮雕而泛着淡淡的红。他慢悠悠地补充:“还有解剖图里藏的深层逻辑,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