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在心里数着宋争渡归来的日子。
宋争渡游学已有大半年,信中说他将在秋收前返回云山县。
然而直到七月中旬,也不见他人影。
要不是舒长钰说宋争渡已经安全抵达广安府,只是路上遇到些事情耽搁了,宋芫怕是已经亲自带人去找了。
又过了三日,宋争渡终于风尘仆仆地回到云山县。
他黑了,也瘦了,但眼神却比离家时更加坚毅明亮。
看来此番游历确实让他成长不少。
“大哥!”宋争渡一进门就向宋芫行礼,声音里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宋芫上下打量着他,确认他安然无恙后,这才松了口气,随即板起脸来:“你还知道回来?去宜州那么危险的地方也不提前说一声!”
宋争渡自知理亏,低头认错:“是我考虑不周,让大哥担心了。”
看他这副模样,宋芫的气也消了大半,拉着他坐下:“行了,平安回来就好。”
宋晚舟和宋皎皎闻讯赶来,兄妹四人久违地团聚在一起。
当晚,宋芫特意让厨房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接风宴。
席间,宋争渡讲述着游学途中的见闻,从江南水乡的繁华,到宜州战后的萧条,再到沿途百姓的疾苦,听得宋晚舟眼眶发红,宋皎皎也握紧了手中的筷子。
“我在宜州遇到一位老秀才,他告诉我,战前宜州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今却成了人间炼狱。”宋争渡声音低沉,“福王为了筹备军饷,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这福王真是该死!”宋晚舟愤愤地拍桌,“这种残暴不仁的人,若让他造反成功,那真就没天理了!”
宋皎皎淡定道:“天道昭昭,自有公论。福王苛政猛于虎,激起民怨沸腾,就算一时得逞,也难坐稳江山。”
“皎皎说得对!”宋芫附和道,“福王这种暴虐之人,迟早自食恶果。”
宋争渡不再继续宜州的话题,转而说起在淮州詹家的见闻。
“有詹公子的举荐信,詹家待我极为礼遇......”
“......詹家不愧是江南名门,族中子弟个个才华横溢,藏书楼里的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孤本珍藉,我日夜抄录,也只能抄得一小部分......”
宋争渡说着,从行囊中取出几本手抄册子,递给宋芫:“这是我在詹家抄录的一些农书和水利典籍,大哥或许用得上。”
宋芫接过翻看,只见上面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