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宣扬国威去了,光顾着面子上舒服,却不知道去占领地盘,收取资源供自身发展,结果几百年后西方到处抢去了。
当然,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之时单纯的宣扬国威,涨面子吗?
那还真不是,不然也不会搞那么多次了。
虽然明朝的很多资料档案都被清朝给销毁了,很多事情有时候搞不清楚。
以至于在很长时间,人们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打开了观察世界的通道,但却是劳民伤财,亏损严重的。
所以后来才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行动了。
但是,根据现在的学者们研究后,认为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更重要的是做生意,不仅不是劳民伤财,反而是大赚特赚。
因为在当时的海外那些地方,虽然文明程度和大明相差有点大,很多东西都制造不出来,就比如瓷器,但是海外也有大明没有的特产啊,原材料这些。
这些在当地不值钱,但是拿到大明就值钱了,就像瓷器在大明很普通,但是到了海外一样值钱,这就是商业流通的核心道理之一,互通有无。
就像在过去的西方,也是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在路上碰到个人,想知道他有钱没钱,只需要闻一下味道就知道了。
要是对方身上有胡椒味,那就是----有钱!
而后来的大明,为什么不继续搞这事了?
一些比较偏向阴谋论的人呢,认为这是严重影响了士绅团体的利益,因为郑和船队在海上航行着,那些走私团队就不敢出海,就没法赚钱了!
所以就像朱见深想要重启下西洋行动,却遭到了满朝的反对。
但是,这个说法怎么说呢,我不知道怎么样反驳,但就是觉得有些过于偏向阴谋论了。
我感觉比较公正的解释呢,确实跟朱棣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是他的行为,导致了后来这事遭到了满朝大臣的反对。】
...
“朕的行为?朕的什么行为?”朱棣有些发懵。
...
“什么行为呢?朕看就是那些官员想自己走私,所以才反对!”汉高祖刘邦说道。
...
【一些学者认为,明朝初年的国家公共财政和皇家私人钱包都是由内库负责的,皇帝的话语权很非常大,户部的话语权小。
赚来的钱都被朱棣直接拿去搞自己的事业了,比如五征漠北之类的,根本就没留给户部几个子。
当然,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