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阵列的指示灯映亮了枫林台资料库改造的“数据心脏”。
曾经堆积如山的旧式录像带、落满灰尘的胶片盒,连同那些承载了无数老编导心血的素材带,如今都化作服务器深处沉默流淌的比特洪流。
数字化的海啸席卷了这里,留下的是前所未有的空旷,以及一种悬浮在巨大存储容量之上的、略带茫然的寂静。
空气中只剩下服务器风扇低沉而恒定的嗡鸣,像某种数字时代的低语。
在这片寂静之上,“盘古”系统——枫林台投入重金打造的AI智能分类引擎——正不知疲倦地运转。
巨大的弧形监控屏上,瀑布般的数据流无声倾泻,旁边分屏则实时显示着“盘古”的工作成果:成千上万的节目片段被精准地切割、识别、打上标签,汇入枫林台刚刚成型的庞大数字内容库。
“看看!看看你们这机器干的什么好事!” 一声压抑着愤怒的低吼打破了数据中心的宁静。
头发花白的老编导林国栋,手里攥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清单,他猛地将清单拍在枫林卫视全媒体运营总监廖敦敏面前的金属操作台上,纸张发出脆响。
廖敦敏,这位被台里寄予厚望的全媒体掌舵人,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一组关于“盘古”对八十年代老电影分类准确率的曲线图。他抬起头,平静地看着林国栋因激动而微微涨红的脸。
“林老师,怎么了?” 他的声音平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怎么了’?” 林国栋指着清单上的一行,指尖颤抖,“《城南旧事》,我当年跟拍了大半年,熬了多少个通宵剪出来的!你们这‘盘古’大神,给它贴的什么标签?‘苦情戏’?‘家庭伦理剧’?还带个‘年代怀旧’的边角料?这标签贴得比门口卖盗版碟的小贩还离谱!”
他的唾沫星子几乎要溅到屏幕上,“那是艺术!是时代缩影!懂不懂?不是让你们用几个冷冰冰的词就把它钉在货架上的!” 周围几个同样上了年纪的编导围拢过来,脸上带着同仇敌忾的愠色,低声附和着。
廖敦敏的目光扫过清单,又看向屏幕上“盘古”对《城南旧事》片段的分析报告。
AI识别出了大量哭泣场景、家庭争吵、老旧街景和服饰,依据其庞大语料库中的模式关联,给出了它认为最“高效”的分类标签。
他理解林国栋的愤怒,那是一种心血被粗暴简化的痛楚。“林老师,‘盘古’是基于视觉元素、对话关键词和场景模式进行概率匹配分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