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斗意志却强的可怕,除非武国攻打一个城池屠杀一个,不然是很难进行有效治理的。
你前面军队在打仗,后方城池可能就被截断了。
粮草还没运过去,就被后方卫国的百姓给抢了,治理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必须重兵镇守,但是重兵镇守,就会导致前面的大军兵力减少。
这也是儒家教化的结果,儒家在卫国实行的忠义,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好,如此才能够跟武国打了这么多年,两国都成了世仇。
至于教化到了什么程度,除了奴隶以外,你在大街上随便拉个小孩,询问他们梦想是什么,他们可能都会告诉你是灭武国。
你随便找一个村寨,就会发现各家都有人死在武国手中,他们更是对武国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吞了武国。
而且很多商铺,甚至还会禁止武国商人进入。
对于武国就是讨厌到了这个程度。
这样团结有骨气的国家,实力应该很强大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卫国因为讨厌兵家的缘故,他们国家的士兵地位很低,战斗力更是拉胯的不行,领军将领都是儒家人。
这些文人将领只会纸上谈兵,鼓舞士气还是有一套的,不过他们不会随机应变,不会军阵布置。
更重要的是,形成不了一支军队的军魂,也没有自己独特的打仗风格,所以打起仗来一团糟,一位名将都没有出现。
感觉各个国家非常的畸形,别人想要消灭卫国不容易,同样的道理,卫国想要侵占别的国家同样不容易。
所以卫国和武国的对峙中,卫国一直都是防守的一方。但是武国也一直无法干掉卫国就是了。
卫国也想过主动出击,曾经也占领过一些城池。
关键是最后的结局,往往都很意外。
有一次大军出击,前线粮草突然没了,导致大军溃败。
一询问才知道,后方新占领城池的儒家城主,感觉新占领的城池百姓太苦了,就私自把军队粮草扣了下来,分发给了新占领城池的百姓。
所以这才导致了前面数万大军无粮草而溃败。
按理来说,这样的城主私自扣军粮,应该处置才对的,但是卫国人家不这么想,人家觉得这么做是对的。
战败的将领也觉得那城主没错,圣地还夸奖他仁慈,是一个合格的城主,教导卫王也要学习这种仁慈治国。
以至于这城主名声大噪,还晋升成了泰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