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已经有一批成熟的摄制组了。
第一次对越反击的直播就发生在当年,观众可在电视中看到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子弹和硝烟就在眼前四射,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摸索的年代。
正因为在摸索和尝试,所以特别“敢”,有些时候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大。
这个摄制组是由一个叫木青的老干部来领导的,他是新化社的通讯干部。一些具备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稿,往往是他来撰写的。
木青曾写过地方干部、科研工作者、普通劳动者……是一个老传媒人。
这是木青第二次撰写作家的新闻稿,因为他第一次写的作家也是余切。余切拿“芥川奖”时,就是木青来撰写的新闻稿。
当时他们还搞错了奖项的发放时间,提前一天向国内宣布这个喜讯……还好余切力挽狂澜。
此事还创造了个词叫“余切效应”。指代那些大众都以为发生,而实际上并未在当时发生的事情。
这一次他们发誓绝对不会搞出笑话了。
出发前,木青对摄制组的同志们道:“我有这几个事情要讲。第一个,我们第一次到美国进行全程录制,发生在访美期间,第二次就是现在,你们要清楚事情的重要性。”
“第二个,我们决心拍摄一部纪录片。但是,一部纪录片了不起几个小时,而我们拍摄的素材却有几十个小时,甚至几百个小时,这些视频不是‘废片’,其实也很宝贵,同志们,这些是将来珍贵的历史资料。”
“如果有人要了解这个作家,余切,他们就要反反复复的看我们的视频资料,拉片,一点儿也不放过。宝贵吗?很宝贵。我们要拍摄的事无巨细。”
有人问:“余切上厕所我们要不要拍?吃饭呢,睡觉呢?”
木青说:“跟到厕所门口,跟到吃饭前,跟到他盖上铺盖之前。”
这本来是个有点搞笑的问题,但摄制组的人员们都很严肃。有人拿出本子记录木青的要求。
木青满意的点头,最后道:“现在是第三个……”
“余切虽然年轻,却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从他的文学来讲,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大作家了。”
“这种人并不多,但五千年来,还是出过一些的……恰好我们遇到了。不要觉得太稀奇,虽然他是川人,但不要把他当山里的大熊猫看!”
这时候,终于有人忍不住发笑了。
木青也忍不住笑,但随即正色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