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为什么消失的如此之快,恐怕这是作者们该去反思的事情。
\n
适逢川省文协在蓉城搞研讨会,一些年轻作家和老牌作家前去参加,大家建议,让这个余切来研讨会上聊聊他的见解,正好也借此见见,他是何方神圣。
\n
黄兴邦的手里缺文章,他也跟着去蓉城公费旅游,和余切当面交流,最好是督促余切写一篇文出来,考虑要不要长期合作。
\n
余切有可能是一个高产作者,他符合高产作者的基本特征:
\n
无业游民,新人,喜好现实题材类型,文风独特——这种人往往在一段时期内,他的灵感火仍然会闪烁下去。
\n
另外,黄兴邦觉得《天若有情》的结局力度不够。
\n
这也是需要再和作者本人讨论的。
\n
接下来就是定研讨会的写作主题。在研讨会中,作者们会围绕着某主题展开创作,可以是某题材、某社会热点、某一名家的作品、某一文学流派等。
\n
当下有这么几件事情。
\n
第一个是改开后的一系列社会变化,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等等都是该变化下的附属内容。
\n
其次是南方和邻居进行的冲突,这场战争自1979年开始,已经进入长期对峙阶段。军旅作家们创作的《高山下的环》以及后面的《凯旋在子夜》都是这一时期的文章。
\n
而在文学界,旷日持久的大事是对过去如何定义,对未来如何走向,乃至于随之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小说的潮流,借古喻今的对文学历史的重写,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和西方文学的汲取,朦胧诗派的衰落、还有对启蒙、人道主义等的提起,在学术创作上对所谓“主体论”的宣扬等等。
\n
一句话总结,这时候文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