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祈候有自己的考虑,他以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怎么可能对舅舅的国家下手呢,于是没有听从这些大臣的劝告。
楚国大军浩浩荡荡通过邓国国土,北上攻打申国。虽然申国进行了抵抗,但毕竟楚军人多势众,申国不是楚国的对手。申国战败投降,楚国军队毁掉了申国的宗庙,把申国改成楚国一个县。
邓国人在战战兢兢中,看着楚国大军北去。第二年春天,当楚国大军返回的时候,还象征性地和邓国军队打了一仗,算是对邓国的警告。十年后的公元前678年,邓国也被楚国灭掉。
其实这与晋国假道伐虢,是一样的道理。有人以为只要虞国不让晋国大军经过,不但可以保住虢国,也可以保住虞国。其实这个问题有两面性,如果虞国不允许晋国大军通过,那完全可能晋军会首先攻打虞国,然后再消灭虢国,只是灭亡的先后不同。
楚国借道灭掉申国,道理依然。如果当时邓国不允许楚军通过,那首先灭亡的一定会是邓国,邓国就不会多存在十年。正是因为楚文王与邓祈候的甥舅关系,邓国才又存在了十年。
楚国借道伐申,十年后灭掉邓国,与后来发生的晋国假道伐虢,后来灭掉虞国,有异曲同工之处。弱小国家面临强大的国家,一定活得很累,一定会经常提心吊胆,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有人以为唇亡齿寒,只要唇不亡,齿就不会寒的想法,只能说是一厢情愿。那些强大的国家,不只是侵唇占齿,而是要弱小国家的脑袋和身体。弱小国家要想延续国祚,只能抱团取暖。
借道伐申,假道伐虢,在大国、强国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弱小国家受到损失,甚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公元前684年,息国国君息侯,迎娶息妫经过蔡国。这样一来,蔡国国君蔡哀侯,与息侯就是连襟关系。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由于息侯和蔡哀侯互相设计陷害,最后息国、蔡国两败俱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