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配套厂商的时候,只能发动所有的人脉。
八十年代的香江,与后世内地人熟悉的香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个时代的香江经济,还没有被金融和地产完全垄断,工业制造也曾辉煌一时。
尤其是电子组装领域,香江一度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组装生产基地之一。从六十年代开始,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由贸易港优势,香江就开始大量生产组装收音机,其后电子表、计算器等产品的出口量也一直在快速的增长。
只不过,香江的电子产业一直大而不强,从事的都是最低端的组装,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更没有形成产业链。随着内地的开放,和香港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八零年代之后,这些工业都转移到了内地,香江本地的工业反而彻底消亡了。
陈兵现在所处的1980年,正是香江电子组装行业最发达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电子工厂接近千家,配套的塑料外壳等产业也相当发达。
掌上游戏机,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几乎大部分的香江电子工厂,都有能力出产这种产品。但能够出产,与能够稳定出产,还是有非常本质的区别。
陈兵曾为李世豪描绘过美好蓝图,自家的这款掌上游戏机,上市之后,销量至少是要以百万台为计量单位,那些小型的作坊式电子厂,自然没有能力承接如此大的订单,更没有办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两个人的公司虽然还没有成立,产品也还没有订价,但只是毛估估,李世豪就知道这是一个很巨大的产业。
按照竞争对手的定价,一台Game&Watch的售价是6000日元,核24美元,百万台的出货量,就是2400万美金的销售额,核算成港币就已经过亿。
如此巨大的生意,没有真正经验丰富的内行,只凭借陈兵与李世豪,是玩不转的。李世豪只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上也同样没什么人脉,比陈兵强点也有限的很。
为此李世豪,只能再次打电话回家,借助老爹李同山的人脉,来寻找合作者。这可就不象介绍律师行那么简单了,李同山自然要问清楚,李世豪到底想干什么。
陈兵拉李世豪入伙,本来就看重的是李家的人脉,当然不会要求李世豪对家里人进行隐瞒。等李世豪将两人的计划,一五一十汇报完之后,李同山却没有急于表态,只是说先想想办法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是李世豪自己一个人,说要搞出一个上亿的生意,李同山是肯定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