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纪初期曾是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的附庸,随后通过向大明朝贡而获取了独立地位,在东方被称为“满刺加国”。
\n
大明王朝对这个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不仅从明朝皇帝那里得到了自己的封号,还在郑和下西洋时为大明舰队提供帮助,依靠海洋贸易不断强盛,国力突飞猛进,首都马六甲城迅速成为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和大明商品的集散地,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n
郑和下西洋的荣光辉煌而短暂,大明帝国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严厉,前往马六甲王国的东方商人也越来越少,且基本上全是亡命徒和带有海盗性质的走私贩。
\n
与此同时,大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迅速减弱,旧港宣慰司被满者伯夷攻破,庞大的舰队销声匿迹,马六甲王国与大明帝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淡薄,开始追逐自己的雄心。
\n
1445年,马六甲王国第四代君主穆扎法尔立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国教,将大明册封的“国王”头衔弃之不用,改称“苏丹”,称自己为“宇宙之主,伊斯兰教的救星”,来自大明的儒家思想没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本土的佛教和印度教也一样遭到忽视,又一面月亮旗在距离麦加万里之遥的大地上冉冉升起。
\n
随后,马六甲苏丹国的外交重心发生改变,从东方转向西方,开始与西边的其他伊斯兰势力积极联络,同时镇压民间异教信仰,依靠阿拉伯商路带来的大量财富弥补东方贸易的不足,向四周大肆扩张。
\n
后来,马六甲苏丹国在现任君主曼苏·沙和现任宰相霹雳·墩的带领下迎来极盛,马六甲海峡沿岸三分之二的土地为其所有,虽然因为海禁转严,贸易收入不如永乐年间,但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已经基本搭建了起来。
\n
原时空中,这个国家“成也伊斯兰,败也伊斯兰”,伊斯兰教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更先进的治理体系和大明商人的替代品,但也为其埋下了灭亡的伏笔,历代国君大力推广伊斯兰教的行为让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底层民众十分不满,国势下降后,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n
除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