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发展不错,其余的零星城镇都分列在农场和牧场的包围中,承担物资调控职能。
\n
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地广人稀而地形平坦的多瑙河下游平原没有采用古老的村社制度,每位耕种者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大量的牲畜和大量的农奴,更像是农场主而非普通农民。
\n
他们的土地被划分为一個个方正的小块,分布在多瑙河及其支流的附近,放羊,放牛,种小麦,种黑麦,种烟草……随你便。
\n
这也是皇帝准备推广的新模式,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和大型牲畜的使用让一片土地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农民,将农民逐渐变成“地主”,多余的劳动力自然流入城市,流入各个工坊。
\n
精耕细作不是不好,实在是没这么多的人。
\n
为了吸引更多的流民开垦边疆,刺激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皇帝曾颁布《宅地法》,并将多瑙河下游平原划分为开垦区,移民们交钱登记后,开垦出来的土地全部属于自己,可以传给后代,属于私有财产,只需依照比例上缴税赋。
\n
当然,他们的土地虽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但在授田前,他们必须和皇帝签署永久性协约,紧急时期,皇帝有权征调他们土地上的一切人力物力。
\n
这份永久性协约牢牢依附于土地,不会因为继承和买卖而变更,新一代主人也必须遵守。
\n
在边疆地区,这种模式好处很大,不仅仅体现在和平时期的生产和建设上,当外敌入侵时,这些私有田地的所有者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土地,拿起火枪,跨上战马,跟来犯者拼个你死我活。
\n
在前几年的寒潮中,多瑙河下游平原作为帝国的北疆,自然也遭到了自然灾害,黑海沿岸由于暖流受灾较轻,越往内陆和山地受灾越重。
\n
当然,由于这里的农场主土地很多,在寒潮前的丰收中积攒了一定家底,没多少人因此破产,耐寒作物的推广和农牧并举的手段也使他们免于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