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一边跑,一边有说有笑地谈天说地。
东环路也是国道107线郑州段的一部分,目前还是一个工地,路基已经打好,铺了厚厚的一层黄土。压路机碾压过的地方,非常瓷实,正好成为一条跑道。辅路上的黄土,还没有碾压,被风一吹,扑人口鼻。
在跑这一段时,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都不想口鼻里灌进黄沙土。
拐到畜牧路,李勃看到一个很大的奶牛场,一群黑白相间的大奶牛,被整齐地圈在牛棚里,正欢快地吃草。有的似乎已经吃饱,抬头发出“哞--哞--”的叫声。
这是ZZ市的奶牛场,比牧专那个实验奶牛场大了好几倍。
这条路,之所以叫畜牧路,看来不仅仅是路边有一所牧专,还和这个郑州奶源基地有关。
李勃在家,只能看到耕地的黄牛,奶牛只是听说过,来郑州还是第一次见。这奶牛的个头,可是比黄牛大多了。
李勃对牛是很有感情的。
农村没有实行联产承包以前,李勃的父亲李根全是生产队的饲养员,不分昼夜,必须跟牛住在一起。晚上要给牛喂草、加料,还要不定时地喂水,对牛的生死都要负责,所以夜晚必须住在饲养室。
李勃家住房紧张,于是他很小就跟父亲住在牛屋里。虽说牛的粪便骚臭难闻,但习惯了之后也就没什么感觉了。牛屋里冬天比较暖和,村里的单身的男人,有空都想到那里取暖,聊聊家常,或者打牌取乐,也让李勃从小就见识了多味人生。
再往前跑,就是黄家庵村内。
李勃想,难道古时候这里有个尼姑庵,还是有个茅草庵,咋叫这个名,实在不雅。
李勃老家所在的村,古时候是县城通往归德府的必经之路。据说,村西头古河道有个码头,在这里可以乘船直到归德府;村东头挖坑堆土堆了一个高岗,在高岗上建有一座三进院的关帝庙。这座庙是附近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带头捐资所建,村里绝大多数居民又都姓李,所以村名就叫李关庙。村里外出的人,都想沾点官气,慢慢地就在往家里寄信时改成了李官庙。只可惜,后来庙被人拆了,只剩下一片高岗和一块石碑,还保留了一点历史的沧桑。
一个地名,记录了一个地方历史的变迁,也寄托了当地人的一种美好的期望。李勃简直有点想不明白,这个村为什么不改名呢?
从村里跑出来,就能看见学校大门了。
跑到校门口,刚刚被撞开的一根红线仍然清晰可见。有几个人刚跑完,就被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