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族们没有办法交代。”
曹操反驳说:“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被迫采取军事上的行动,这样的行为不是智者所为,恐怕我们的军事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袁绍却回答道:“军事上的行动就是为了政治上的延续,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那么我们就会丢失在北方四州的人望。我的才能比不上董仲颖,手下的士卒数量也没有董仲颖的多,我和董仲颖相比,除了天下的大义外,就只剩下在北方四州的人望了。如果担心军事上的损失,而丢掉我们的优势,那和买椟还珠有什么区别呢?”
“更何况,我们并不一定要攻陷黎阳,鲁子敬名将也,我们只要做出有和董仲颖决一死战的信心,那么北方四州的士人都会理解我们。”袁绍道。
曹操听闻袁绍的话语点了点头道:“兵贵精而不贵多,或许我手下有些军队需要历练一下了。”
袁绍知道,曹操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手下有些军队是那些世家大族“贡献”的,军队的战斗力不强,甚至有时候仗着自己的身份还不能够令行禁止,享福在前,吃亏在后。
显然,袁绍和曹操打算让这些军队来完成“攻击”黎阳的任务。
和他们预计的一样,对于黎阳的强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攻城战之中,曹操和袁绍的联军损失了一万多人,而鲁肃的损失连两千人都没有。
战后,“气急”了的两人斩杀了军中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领,也斩杀了百余名的士卒来整顿军纪。在这场战斗之后,袁绍和曹操联军的战斗力反而不降反升。
这场战斗还带来了另外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北方四州的世家大族和祢衡认清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黎阳并不是仓促之间可以攻下的,即使是祢衡,他也不再宣扬一定要攻克黎阳的观点了。
很快,祢衡又想出了一个新的计策,他对袁绍和曹操建议说:“鲁子敬率军重点固守黎阳,不如我们举军而袭其后,这就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道理。一旦鲁肃慌乱,从黎阳撤军,我们必然能够一鼓作气而战胜鲁肃,这时候天下震动,那么大事可成。”
对于祢衡的计策,曹操和袁绍给出了同样的一个评价,那就是“书生之见”。
因为在他们看来,祢衡的计策完全不可行,因为董仲颖留下可以动用的兵力太多,贸然进军一旦接战不利,恐怕连撤退都有问题。
当祢衡听完曹操对他的评价之后,他气愤的对周围人说道:“曹操不用我谋,终将董仲颖被所破。其名为英雄,实为小人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