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的动静,随时能赶过去将对方逼回去。
至于放对方走,那是根本不可能,这玩意没有肉身,还被封印着就这么强。
要是放出去找到合适肉身,他只怕是在自寻死路。
南安湖,位于九安城南边,是方圆千里最大的活水湖。
流入和流出的河道都极多,是来往船只的集中地,湖边大大小小的码头星罗棋布。
九安城七座边城,十多座小镇在此,占据了九安城区域,四成的良田,五成的商货来往,以及六成的人口。
鱼米之乡,商都的美誉都是赞扬这里。
大虞凭借九安城关,与参月人有来有往打了无数年。
除了依仗息烽山脉和安河的天险外,这南安之地源源不断提供钱粮,也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眼整个大虞,论富裕繁荣,南安能排上前五。
如此重要之地,处于重重保卫之下,在参月渡过澄河前,一直高枕无忧。
可惜参月人成功渡过了澄河,借道丰国,突袭大虞南边城镇。
扎营禺山城,兵锋直指九安城,南安首当其冲,无论水路陆路,随时都能进攻。
直到衡国入关与参月抢肉吃,才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迫不得已留在南安的人,从开始的害怕到适应。
而且在监军大人拿出各种,新奇的高产作物种子后,这里本来就相较其他地方高产的粮食,又翻了好几倍,繁荣直接更胜从前。
大部分人庆幸没有离开的同时,打心底里感谢这位监军大人。
当然也有人不满,甚至心怀怨恨。
只因这个监军强硬推行了均田制,刚开始没有军队在手,大部分地主豪绅帮派势力也不以为然。
但没想到这位监军很快就凭借众多新奇物品,笼络了大部分平民百姓的人心,更别说推行的是闻所未闻,却对普通百姓极好的均田制。
很快就有众多百姓,响应监军大人的号召,积极参军,保家卫国。
更让少数地主豪绅帮派等等势力绝望的是,女帝不久之后还不遗余力,给这位监军大人加官进爵。
什么虞西侯,九安刺史等等。
如此名正言顺的大义之下,大多数地主豪绅都不敢再抗拒。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贵族和地主等势力,在参月人打过来之前,就匆忙撤退到大虞旧都去了。
留下看守土地田产的,多数是庶子,旁系,甚至管家仆人一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