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榜样,激励他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使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拼搏,以家乡先贤为楷模,为家乡争光,为国家做出贡献。
涿州地处京津冀地区,靠近北京,能相对便捷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术信息。
周边高校及科研机构众多,学术交流活跃,这种环境有利于舒印彪院士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为其接受良好教育、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该校被誉为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其在电力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涿州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发展需求和实践机会。
当地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可为舒印彪院士提供了实践平台,让他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他日后在输变电工程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舒印彪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1990年,舒印彪由教育部选派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学习。
2007年,舒印彪在武汉大学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舒印彪院士的求学之路贯穿了其学术根基构建、国际视野拓展与专业深度突破的关键阶段,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系统性基础。
本科阶段,恢复高考后,舒印彪考入华北电力大学(原北京电力学院),恰逢中国电力工业复苏期。
该校作为电力行业“黄埔军校”,聚焦电力系统核心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等。
,其“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如参与实验室电网模拟操作、电厂实习,让他在本科阶段即建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框架。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电网正从区域化向全国联网过渡,本科学习期间接触的电网规划、调度运行等内容,与日后他主导的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等研究形成早期知识衔接。
例如,本科阶段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学习,为其后期解决特高压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埋下伏笔。
舒印彪院士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访学期间,正值欧洲电网向超高压、大电网互联转型期。
该校电力工程专业在电力系统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