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如他研究氢能达25年,做生态修复也有20年之久。
这种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与家乡文化的熏陶或许有着一定联系。
萍乡人才辈出,是众多院士的故乡,如吴学周、刘恢先、陈述彭等。
这些院士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榜样力量。彭苏萍院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这些同乡院士的激励和鼓舞。
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努力在科研道路上奋进,最终成为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领域的杰出人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985年,彭苏萍就读于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85年—1988年7月,彭苏萍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师从煤田地质学家韩德馨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彭苏萍院士的求学之路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系统的学术基础与科研思维。本科至硕士阶段,彭苏萍在淮南矿业学院系统学习煤田地质专业,接触煤矿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勘探等核心课程。
淮南作为重要煤炭基地,学校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如野外地质勘查、矿井地质分析),使他早期便建立了对煤炭行业的具象认知,培养了“从现场问题出发”的科研思维。
当时中国煤炭工业正处于恢复期,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他在学习中不仅掌握基础理论,还参与过矿区地质调研,为后续解决矿山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博士阶段,他师从煤田地质学家韩德馨院士,进入中国矿业领域最高学府深造,接触到行业前沿理论(如煤田沉积环境、资源评价方法)。
韩德馨院士注重“地质与工程结合”的研究思路,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将地质理论应用于矿山安全”的科研方向(如矿井突水预测、地质灾害防治)。
博士期间,他深入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技术,完成从“资源开发”到“安全保障”的思维升级,为后续从事矿山工程物探研究奠定了跨学科基础。
本科阶段的野外实践(如淮南矿区地质填图)与硕士阶段的课题研究(可能涉及煤矿地质构造分析),使他形成“以现场需求为导向”的研究习惯。这种方法论在博士阶段进一步强化——韩德馨院士强调“解决煤矿生产实际问题”,促使他在博士论文中聚焦煤田地质灾害的预测技术,而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