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重庆、四川、贵州等近50座煤矿,有效降低了采煤百万吨死亡率,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这种务实作风,与出生地所赋予的文化熏陶密不可分。
合川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家乡的山水人文孕育了李晓红的家国情怀。
他在担任重庆大学校长和武汉大学校长期间,都强调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地方的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
这种服务地方、回馈社会的理念,体现了他对家乡及国家的责任感,是其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
合川当地的教育资源为李晓红院士的成长提供了基础条件。
尽管当时合川的教育资源可能不算特别优越,但仍为他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使他能够积累知识,为1978年考入重庆大学采矿系奠定了基础。
此后他不断深造,最终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李晓红考入重庆大学采矿系矿山机械专业,1982年,获重庆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李晓红就读于重庆大学采矿系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李晓红在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并获得重庆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李晓红院士的求学之路紧密围绕采矿工程与安全技术领域,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与深耕,为其学术成就、科研方向及行业影响力奠定了核心基础。
恢复高考后,李晓红考入重庆大学采矿系,这一选择与当时国家工业化进程对矿业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
矿山机械专业的学习让他掌握了采矿工程的基础原理与设备技术,接触到煤矿生产的实际需求(如机械效率、安全操作等),为后续研究埋下“技术落地”的种子。
硕士阶段,他在重庆大学攻读采矿工程专业,从“矿山机械”转向“采矿工程”,研究领域更聚焦于煤矿开采的系统性问题(如岩层控制、开采工艺)。
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促使他深入煤矿现场,观察到瓦斯突出、矿难等实际痛点,逐渐将研究兴趣转向“安全工程”。
这一方向成为他日后的核心攻关领域(如瓦斯灾害防治)。
博士期间,他深耕采矿工程理论,结合重庆地区多为“高瓦斯突出煤层”的地质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