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道。
“你一个妇道人家,京城又不是很熟悉,要不我叫何伯陪你一起去看吧?”方氏热心提议。
陈秀英连忙道谢,“那就多谢嫂子了。”
于是翌日开始,一家人就兵分了好几路,全大利提着行李跟宋钊去了神军营。
陈秀英则带着晴儿,跟何伯四处去牙行看庄子和房子。
虽然在国公府住着很方便,但要是自己做生意的话,还是有一处宅子比较好。
而周大江则是先去了一趟工部尚书崔大人的家,专门致谢崔大人,并把从乡下带来的土特产给送上。
然后,他又去了袁大人的府上。
袁翰林毕竟教了他三个月,说是恩师也不为过,况且两人分开也没多长时间,说起话来就比较随意些。
袁大人说:“大江呀,你说你怎么那么低调,我在你家吃了三个月的饭,你愣是一个字都没漏。要不是回来听徐大学士说,我到现在还蒙在鼓里呐。”
周大江,“那时候忙着应付考试,哪有那个时间。”再说,您也没提平倭的事,让我咋说?
袁大人虽然是学究,但一向是个办实事的人,在周大江没来前,他就跟他家附近的学堂,集贤斋打好了招呼。
我有个学生过几天来,也是要冲刺明年进士的,你们帮忙给带带。
集贤斋,是京城很有名的学堂,里面不仅有针对考举人的“乡试科考班”,还有针对考进士的“进士拔高班”,而且,负责教学的都是科考二甲以内的学子。这要是搁现代,应该跟‘高考补习班差不多,特别难进,足可见袁翰林是真真用了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