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请冷静!吾乃朝廷之官,必妥善处此事。”
村民们看到林羽,情绪稍有缓和,但依然警惕地盯着破庙的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羽走进破庙,与传教士们进行了一番深入长谈。
他了解到,这些传教士并非有意冒犯大唐的传统,只是过于急切地想要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忽略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林羽严肃说道:“诸位远来皆为客,大唐喜纳各方文化之交流,然必尊重吾大唐之伦理纲常。家族于吾大唐乃社会之根本,弃绝家族之论,实难为百姓所纳。若欲于此传教,需入乡随俗,调整教义。”
传教士们听了林羽的话,陷入了沉思。
经过一番艰难的沟通与协商,传教士们最终同意修改部分教义,尊重大唐的家族观念。
林羽又转身对村民们解释:“乡亲们,此些洋人已识其错,彼等承诺今后必尊吾等习俗。吾大唐以和为贵,且文化交流亦能携来新之知识与技艺,不妨予彼等改过自新之机。”
村民们虽然仍有疑虑,但出于对林羽的信任,最终放下了手中的农具。
然而,文化冲突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
在长安的学府之中,又爆发了一场关于学术思想的激烈争辩。
以国子监祭酒为首的传统学者们,坚决扞卫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引入任何外来的学术思想;
而一些年轻的学子和从海外归来的文人则大力倡导学术自由,主张吸收西方的哲学、科学等知识,以丰富大唐的学术体系。
双方在学府的讲堂上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互不相让。
这场争论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市民百姓的关注。
一时间,长安城内分成了两派,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
林羽和苏瑶意识到,这场学术之争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导致大唐的知识阶层分裂,阻碍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他们决定在国子监举办一场盛大的学术辩论会,邀请各方学者和学子参加,共同探讨大唐文化的发展方向。
辩论会当天,国子监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而紧张。
传统学者们坐在一侧,表情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的坚守;
年轻学子和海外归来的文人则坐在另一侧,充满朝气与活力,跃跃欲试。
辩论会开始后,双方你来我往,各抒己见。
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