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直到她认识了陶砚瓦。陶砚瓦原在561团当兵,后到师宣传科做战士报道员,又到宣传队提干当了副连级创作员。
\n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到处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但全国第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诞生于陆军第187师。
\n
187师是一支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部队,也是一支重视文化,重视文化人的部队。抗美援朝回国后,187师驻地在河北邢台。1966年月8日凌晨邢台的隆尧县发生6.8级地震;月日下午宁晋县又发生7.级地震,两次地震亡8064人,伤8000人。周恩来总理三赴灾区视察,187师全力参与救灾,并组织官兵走村串户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灾难。这种形式被周总理称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从此军地纷纷效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遍布全国。
\n
陶砚瓦是连队出来的,有兵的生活和情感,在宣传队里主要负责文字创作,有时一台晚会的内容几乎全是他写的。电影队的放映员杨雅丽原以为此人是个老头子,后来看他瘦骨嶙峋,老气横秋,也以为他应该是已结婚生子了。随着进一步了解和感情增进,他们最后就变成了一对恋人。
\n
他们真正走到一起,经历了很多坎坷。先是杨雅丽的父母、舅舅舅妈不愿意。后来姥姥见了陶砚瓦,说:这个学生很好,懂事儿。杨雅丽说:他家是河北农村的,说不定我要跟他回老家。姥姥说:嫁鸡随鸡,他去哪里你去哪里。姥姥一个字不认识,但具有一言九鼎的威望。于是谁都不再反对。
\n
准确讲是没人公开反对了,但还是有些疙疙瘩瘩。杨雅丽先退伍回京,陶砚瓦远在榆次,两人仅靠信件联系,几乎是每周一信,而且洋洋洒洒。好在陶砚瓦是做文字工作的,信纸不用自己买。这些信大部分至今还保留着。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仅收入两人信件15封半,陶杨通信在数量上文字总量上绝对大大超过鲁许。
\n
然后是结婚、儿子出生。杨雅丽一个人在北京,父母、公婆都指望不上,期间艰难困苦,难以尽述。送走她至亲至爱的姥姥,送走她生身父母,送走她牵肠挂肚的公婆,又把亲生儿子养大成人,当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