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有失体统,禁足三日,闭门反省,无旨意不得外出。大本堂其余众人,罚抄《论语—为政篇》十遍,另受戒尺十下。”这是皇帝给大本堂教书夫子的一个交代。
“原来只是禁足这么简单,小事一桩,反正平时我也不出门”朱标心里暗爽,叩首再拜:“儿子告退。”朱元璋大袖一挥,示意朱标退下。刚走出西侧偏殿没多远,朱标就听到殿内传来一阵豪爽的笑声,充满了得意。
回到春和宫,朱标展开一份空白的奏折,仔细回想了一下刚才的言论,挑紧要的写成条目。不过,奏章不比口头说话,一方面要讲究行文逻辑,另一方面还得竖着写,朱标费了半天劲儿,写废了好几本,总算是完成了,还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论平边疏》,并且夹带了私货——标点符号。虽然融合了懿文太子的灵魂,朱标能读能写,但是总不太习惯,还是觉得加上标点顺眼些。
此次能够成功忽悠了便宜老爹,拿到火器的改革主导权,朱标甚是满意,对自己的忽悠功底更加自信。其实,虽然朱标的豪言壮语,让朱元璋为之一振;新奇的军事思维也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像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但这不是全部,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朱元璋有他的打算,所以才顺水推舟。
历朝历代,凡以武开国的,特别是经过长期战争的,都绕不开如何处理开国武将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兵权归属。皇帝登基,高高在上,富有四海,然兵权却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很大程度地集中在劳苦功高的将领手中。这让原来的大哥、现在的皇帝寝食难安,疑神疑鬼也在所难免。
史上如刘邦那样兔死狗烹,如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都是解决办法。这样操作的前提是,在位的皇帝有足够的威信,能说一不二;若是没有威望的后继之君胡为,搞不好要引起动乱。朱元璋不想学赵匡胤,他认为兵权本就是皇帝的,不是将军们的,不需要求着臣子们归还;他也不想学刘邦,把一众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都给宰了,落下骂名。
所以,他打算趁着自己在世,还能压得住众人,想办法分权。办法就是册封诸子为王、就藩领兵,一则分了武将的兵权,将其收归皇室,二则可镇守地方,为朝廷屏障。不过,今日听了朱标的火器改革之议,他又想到可以借此机会让太子参与军事,借着火器改革的由头,接触军中将领,方便培养亲信和班底,待其年长,便可参与国事,接触文臣。
这样一来,太子身边文武双全,自己百年之后也可无忧。朱元璋对太子,不像历朝历代的皇帝那样防备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