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后,导弹上升到平流层,弹体表面温度骤升至800c,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开始升华,形成电离尾迹。
\n
90秒后,一级发动机按照程序分离,级间铝镁合金支架在10毫秒内解体,一级残骸坠落至缅甸-印度边境争议区(东经94°附近)。
\n
二级点火,膨胀比50:1的喷管喉部扩张,比冲提升至290秒,弹道仰角调整为32°。
\n
180秒后,导弹开始在亚轨道飞行,巡航高度是1,200公里,速度7.8公里/秒(第一宇宙速度的93%)。
\n
弹载红外天文望远镜锁定猎户座参宿四与南门二,比对星图数据库,消除陀螺仪累积误差。
\n
600秒后,20枚镀铝聚酰亚胺气球膨胀,模拟弹头雷达特征,伴随钨丝云干扰雷达波束。
\n
氮化镓干扰机发射l波段噪声,压制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凝视型传感器。
\n
1200秒后,导弹进入再入段。
\n
首先是黑障突防,持续时间150秒。
\n
80公里进入电离层,弹头表面等离子体鞘厚度达30厘米,x波段通信中断。
\n
冷原子干涉仪启动,精度0.1毫弧度/小时,持续更新弹道参数。
\n
1350秒,弹头背部4片氮化硼陶瓷舵翼展开,承受15马赫速度下的2,500c高温,实施“s“形跳跃滑翔。
\n
1500秒,合成孔径雷达(sar)扫描海面特征,比对预存地形图,锁定南太平洋靶场的无人浮标阵列。
\n
在距海面5公里高度释放钛合金数据舱,内部存储飞行参数的黑匣子通过海面浮标卫星回传。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