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坞的事情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n
托马斯的话题谈到电影的发行上。
\n
话说好莱坞在50-60年代经历了麦卡锡主义、电视机的冲击,陷入漫长的低谷,直至70年代复苏,以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为代表的新锐导演冒头,正式进入后好莱坞时代。
\n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商业片愈发成熟,电影工业体系迅速发展,逐渐达到了一种“男女老少可观影”的境界。
\n
只是碍于两大阵营对立,没有将触手遍及全世界。
\n
而等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崩塌,最后一项阻碍消失好莱坞顺理成章的开始攻占全球市场——这也是港片衰落的原因之一。
\n
单说20世纪福克斯,在几年前经营的还很凄惨,结果凭借一部旷古绝金的《星球大战》咸鱼翻身,又恢复了大厂的气象。
\n
而历经半个多世纪,好莱坞的吸金模式或者说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是全世界电影发行都要学习的标准模式。
\n
电影这玩意儿,和普通的产品其实一样,把电影拿给一个渠道商,也就是负责铺货的。
\n
产品给你了,你就找渠道,保证我的商品能进去就好了。
\n
而这又离不开推广,渠道商得先帮忙推广,给电影造势。
\n
中国的电影一般是拿去参加电影节,像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让电影在全球电影行业内得到曝光。
\n
有了曝光,就能吸引海外发行商的注意。
\n
而且电影在电影节上的展映效果、获奖情况也都会对其海外发行产生重大影响。
\n
当然了,《末代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