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多余人”就是一种在生活中自我感觉找不到位置的人。
\n
在国内这是个新鲜词,但在国外文学之中,已经不会对“多余人”感到陌生。
\n
拉摩的侄儿、于连.索黑尔、罗亭、奥涅金、奥勃洛莫夫、卡拉马佐夫性格中都多少具有某种“多余者”的特征。
\n
用狄德罗的话概括就是:
\n
“我尽量利用我的信口开河。”
\n
“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在说话之前、说话当中,或者说话之后好好想一回的。”
\n
这篇《无主题变奏》的主人公“我”,不也正是这样一种人?
\n
年纪正轻,却对生活感到非常疲倦:
\n
“每周一天的休息对我来说比工作还沉重。”
\n
“下班后,我步履蹒跚地走向老地方。”
\n
“我并不劳累,只是神情恍惚。”
\n
“脑子里各种五彩缤纷的念头交替出现。”
\n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恍恍然如在梦中。”
\n
“看起来谁也不像我这样傻乎乎咧着嘴胡乱东张西望,脑子里空空如也。”
\n
最要命的是,这种精神状态,并不是由于某一特定事件的刺激而造成的。
\n
既没有这种事件,也没有这种刺激。
\n
这只是一种已渗透于灵魂深底中的无聊感、厌倦感、荒谬感。
\n
由于这种感觉,使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报以一种若即若离、若有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