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如果王安忆追求那样的东西,按照江弦的方式写,那她将永远都只是江弦门下的一个小喽,永远没办法实现突破。
\n
章德宁的提醒非常及时,王安忆很快醒悟过来。
\n
是啊,那毕竟是江弦啊。
\n
他的语言是很多人公认为艺术的水准。
\n
她又何苦一定要将他视作目标?一定妄图着对他实现超越呢?
\n
想通这一点,王安忆苦笑一声,终于觉得心中顺畅许多。
\n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章德宁和王安忆都很关注《红高粱》这篇小说在读者以及文化界内引起的反响。
\n
而阐述江弦小说必定在社会上受到欢迎并引起极大的轰动的“江弦现象”,也一如往常的被验证。
\n
《红高粱》横空出世以后,《当代作家评论》这部在全国影响力巨大的文学评论类双月刊,于1982年第3期上一次性推出四篇评论江弦作品的文章,并全都是对《红高粱》这篇小说进行专论。
\n
评论家雷达《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的艺术独创性》:
\n
“惊异于作者江弦想象力的奇诡丰赡,他笔下战栗着、战叫着的半个世纪前的中华儿女,不仅是活脱脱的生灵,而且是不灭的魂灵。”
\n
李清泉《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
\n
“我觉得《红高粱》是强悍的民风和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驰名的《黄河大合唱》的某些部分,可以和《红高粱》的某些部分在听觉和视觉上相互参照和相互辉映。”
\n
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红高粱”》: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