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窗外霓虹渐次亮起,而霍桑的世界只剩下手机屏保——那行被他用荧光笔标注的网文金句:"灵气漩涡的量子纠缠态,本质是多维拓扑缺陷的具象化。"
深夜实验室的中央空调发出低沉嗡鸣,霍桑却浑然不觉。自从在那本修真文里找到解决"深蓝楼"危机的灵感后,他彻底打开了华国网文的新世界大门。指尖在全息投影键盘上翻飞,搜索框里的关键词从最初的"量子修真",渐渐扩散成"星际机甲+混沌理论"、"美食种田+生物工程"。
当看到《厨神方程式》里,主角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熬制高汤,通过调整蛋白质折叠路径让汤汁产生量子纠缠般的鲜味共鸣时,霍桑猛地拍案而起。咖啡泼洒在实验记录本上,晕开的褐色痕迹像极了书中描写的"黄金高汤"。他立刻截取段落发给团队:"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思维方式,或许能应用到我们的味觉模拟项目!"
悬疑推理类网文更是让他大开眼界。在《密室里的黎曼猜想》中,侦探通过解析几何构建犯罪现场模型,用拓扑学破解密室机关。霍桑反复研读,在白板上画出密密麻麻的公式,试图将这种思维模式融入到"深蓝楼"的安全防护系统中。有次为了理清书中的逻辑链,他竟在实验室通宵达旦,晨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上,嘴角却挂着兴奋的笑意。
古风权谋文也成了他的新宠。《汴京算法局》讲述北宋年间的算学天才,用差分方程推演朝堂局势,以傅里叶变换破解密信。霍桑看得如痴如醉,甚至开始研究起古代数学典籍。他在论文里写道:"这些网文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晦涩的理论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对AI的跨领域学习极具启发性。"
更令他惊喜的是末日生存类网文。《核冬天里的熵减计划》中,幸存者团队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构建生态循环系统,以信息论优化物资分配。霍桑立即组织团队开会,将书中的策略转化为"深蓝楼"的应急方案。"你们看,"他指着投影上的网文段落,"这些看似荒诞的设定,实则蕴含着严谨的科学逻辑,是绝佳的AI训练素材!"
随着阅读量激增,霍桑的手机里收藏了上百本不同类型的网文。通勤路上、午休间隙,甚至实验设备运行的等待时间,都被他用来沉浸在这些奇幻世界中。有次在地铁上,他正看到《赛博聊斋》里用神经网络复活古代狐仙,突然灵感乍现,当场在备忘录里写下新的算法框架,全然不顾周围乘客异样的目光。
渐渐地,霍桑发现这些网文不仅能提供技术灵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