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一页密密麻麻、字迹清晰有力的手写笔记。
不是打印体,是墨水在纸上流淌的痕迹。标题赫然是《霍桑教授〈计算神经学〉课堂要点与衍生思考》,日期正是今天。
霍桑的呼吸骤然一窒。他几乎是屏住了气,那锐利如冰锥的灰蓝色瞳孔,不由自主地开始聚焦,一行行扫过那些墨迹未干的字句:
核心论点:意识涌现的数学边界并非静态壁垒,而是动态流形。
教授引证:海特根堡极限、非线性混沌系统中的吸引子盆地。
衍生思考1:流形拓扑的连续性是否暗示意识具备“灰度过渡”?植物应激反应、单细胞生物趋避性是否可视为该流形的低维投影?若成立,则传统“有无意识”的二元划分失效。
衍生思考2:教授提及“量子退相干”为意识边界的关键扰动源。此观点精妙。但扰动是否仅为破坏?或亦是“涌现”的必要熵增过程?类比:星云在引力扰动中坍缩成恒星。
衍生思考3(应用关联):若意识边界为动态流形,则当前AI的“意识模拟”路径(如复刻人脑连接组)存在根本缺陷。更优路径或许是:设计能自适应流形变化的“元架构”,而非执着于复制某个静态“边界点”。这需要新的数学工具描述流形演化…
霍桑的手指停在“元架构”三个字下方,指尖冰凉。这哪里是商业掮客的记录?
这分明是一个浸淫在计算神经学前沿、思维极其敏锐的研究者才能做出的即时反应!那些衍生思考,尤其是关于“意识灰度”和“扰动即涌现”的猜想,其切入角度之刁钻,逻辑链条之清晰,甚至隐隐指向了他最近在私人笔记中反复推敲、尚未成型的几个模糊念头!
他猛地抬头,灰蓝色的眼睛死死盯住宋安,之前的冰冷和嘲讽被一种强烈的、几乎失态的震惊所取代。
那眼神像在审视一个突然撕掉伪装的怪物:“你…你懂这个?”声音干涩,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他引以为傲、用来“审判”学生的艰深理论,在这个东方商人笔下,不仅被精准拆解,更被赋予了新的、充满活力的可能性!
宋安迎着他震惊的目光,神情依旧沉稳,但眼底深处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被理解后的释然。他没有直接回答霍桑的质问,而是再次伸出手指,点在笔记下方一行特意用笔圈出的、更小的字迹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键启发:“边界条件公式中的Σ项,其权重分配是否隐含了‘价值偏好’?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