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攻入武都郡中,本以为能借着吴国在荆襄之地牵制魏国中军、魏国关中又乏粮的机会,能好生消耗一下魏国关西的野战力量。但事与愿违,虽说击败张郃、陆逊,也击退了曹真,但终究因为战损超出预期以及武都过于遥远,不得已弃了攻下来的地方,重回白水。
\n
按照相府和朝廷的宣传口径,明面上的结果当然是好的。二伐、三伐尽皆破敌,四伐实际斩获近万,那些战利品中的魏军旗帜、铠甲、兵戈都做不了假,也是大汉至今对魏难得的大胜。
\n
可对于那些懂得军事、懂得朝廷和国家基本道理之人,这种胜利显得愈加苍白了。
\n
丞相领兵,很好。攻下武街、打入武都郡,也很好。击破了张郃、陆逊,逼退曹真,非常好。
\n
可最终还不是弃了夺下来的地盘吗?
\n
四伐是趁着魏国关西乏粮,连魏国关西之兵都没有全力以赴,那曹睿都没率军前来,就这般都没能有什么大的进展。来日魏国若不缺粮了,若中军再来,又当作何?
\n
这就是最经典的战报与战线的差异了。
\n
朝中的这些争论,诸葛亮全都清楚,甚至在身边也感受得到。
\n
对于魏延、吴懿、王平这些武将来说,无论从职务或是立场,又或是向诸葛亮的亲口表述,他们的态度都是一贯且坚定的:丞相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时刻备战。
\n
相府中的文臣们就不同了。没人说不该北伐,可对该如何北伐,分歧巨大。
\n
就拿与诸葛亮最为亲近的几名臣子来说,杨仪一心求战,认为每次作战之后大汉的用兵水平都会上升,应该尽益州民力财力供给北伐,直到彻底夺取雍、凉二州。
\n
与杨仪想法相同之人不在少数,大多都是荆州籍贯之人,对那些益州本地出身的官员节约民力的呼吁视若无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