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企业入驻,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幸福村的名声越来越响,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文明村。 但李建国和王小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知道,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随着幸福村的持续发展,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工作,导致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一些古老的农耕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那些曾经承载着先辈智慧的农具也被闲置在角落里,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村里的老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咱们可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丢了啊。”张大爷每次看到荒废的农田,都忍不住叹气。 李建国和王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他们组织了农耕文化展览,把村里的老农具、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古老的农谚都展示出来,希望能引起村民们的重视。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展览的筹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且村民们对这种展览的兴趣并不是很高。 “这能有啥用?还不如多想想怎么赚钱。”有年轻人不屑地说道。 李建国耐心地解释:“咱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这些传统文化是咱们的根,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就在他们为农耕文化传承的事情烦恼时,产业园区的发展又遇到了新的瓶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园区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逐渐失去优势,订单量开始下降。 企业负责人着急地找到李建国和王小:“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考虑减少在村里的投资了。” 这让李建国和王小倍感压力,他们开始四处考察学习,寻找解决办法。 在一次外出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农业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增加附加值。 “这个办法或许能行,咱们可以试试。”王小兴奋地说。 但是,要转型为有机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土壤改良和技术培训,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这让一些村民产生了顾虑。 “万一失败了,咱们可就亏大了。” “还是稳妥点好。” 面对村民的质疑,李建国和王小没有退缩。他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向村民们详细解释有机农业的前景和好处。 同时,他们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为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部分村民被说服,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尝试。 在转型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土壤改良的效果不如预期,农作物出现了病虫害,技术人员也面临着经验不足的问题。 “这可怎么办?投入了这么多,要是失败了可就惨了。”村民们又开始动摇了。 李建国鼓励大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