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一定能够理解我的苦衷,接纳我这个弟弟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哎……!既生瑜又何生亮啊!”宋建国把刘晓月和宋莜莜比喻成了三国时期的那一对生死冤家。
“爸!您一定读过苏东坡的《庐山烟雨》,我们换一种心境去想事吧!”
“我确实读过这一首诗。”说罢,宋建国开始念道——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爸,我不知道您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首诗,那时候,我正好十八岁,恰恰昭华正浓。我便简单的把这首诗以字读句的理解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诗中所表达的不过是一种朦胧。
后来高中毕业,到锦城做事了,初显沉稳,我又错误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心心念念的期望与不甘无果的遗憾,强调成为了一种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意思。
直到在今年经历了这这么多的事后,再次读到这首诗时,回望争扎走过的大半年,我终于明白——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拥有不过如此。
这说明什么?换一种思考方式来想,人生不过就是一场修行。我们赤裸裸的来,也终将是赤裸裸去。所以,平淡是真!平安是福!”
听到陆阳说到这里,宋建国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陆阳,仿佛见到了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
他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陆阳,竟然能够如此深谙佛性,而且还能够将这种佛性转化为对人性的深刻解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极高的悟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建国不禁为自己感到汗颜,他想起自己在陆阳这个年纪的时候,对人性和人生的理解还远远不如陆阳。
那时候的他,虽然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却没有像陆阳这样深入地思考过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如今,面对如此年轻却如此有深度的陆阳,宋建国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意识到,自己在某些地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陆阳学习。
即使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但宋建国仍然未能将其付诸实践。他虽然知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远远未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